襄阳市城管执法委在全省数字住建培训中作经验交流

聚焦民生“小切口” 回应群众急难愁盼
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生活节奏加快,群众对便捷化、精准化民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。日常工作中,襄阳市城管执法委梳理出三类高频痛点:一是“找厕难”,因公厕管理主体多元,商业区公厕隐蔽难寻,加上导航定位偏差,群众常常“绕路转圈”;二是“修补愁”,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网点普遍藏身背街小巷,且搬迁关停信息更新滞后,居民容易“提鞋空跑”;三是“导引缺”,群众不熟悉疏导点位置,摊主经营和市民消费常常“无所适从”。这些看似琐碎的“小事”,实则是关乎群众幸福感的“大事”。
2023年5月,住建部召开全国便民生活地图APP推广视频会议,部署32个重点城市推进便民地图建设;同年6月,省住建厅也转发住建部通知,对“便民地图服务”提出了明确要求。襄阳市城管执法委认真贯彻上级部署,通过对接公安“一标三实”数据库和数公基平台,整合分散的民生服务资源,于2023年12月正式上线“城管便民生活地图”微信小程序,截至目前,已集成13类,共6700余个服务点位,实现了“一图集成、一键导航和动态更新”。
探索数据“活地图” 构建动态服务体系
打破数据壁垒,实现网点精准落图。建立“基础数据复用+巡查动态补录”双轨机制,一是复用公安“一标三实”3万余条临街单位数据,筛选出首批“小修小补”门店336个,让城市“毛细血管”服务显形化;二是全面采集各类公厕信息,除自管的585座环卫公厕外,还将386座交通、旅游、园林公厕及社会单位对外开放公厕纳入系统,让群众“方便之事更方便”;三是动态扩展服务场景,根据群众留言建议,陆续新增停车场、充电桩、露营地等6类服务,点位总量从初期3726个扩展至6751个,让民生服务版图持续扩大。
建立三联更新机制,保障数据动态鲜活。针对“点位数据更新难”问题,探索建立市民、城管、公安协同更新机制:一是开通市民纠错通道,群众可通过“点位评价”功能实时提交变更申请;二是建立城管快速核验机制,确保24小时内完成现场核查及数据更新;三是打通部门数据同步堵点,将变更信息实时推送公安部门更新“实有单位”数据库,从源头杜绝多系统数据不一致。
优化服务设计,推动极简操作普惠于民。着力打造“傻瓜式”操作界面,一是搜索功能场景化,支持关键词模糊检索、地图拖拽浏览、智能排序推荐等多项便捷操作;二是导航服务无缝化,点击点位可直接跳转至腾讯地图、百度、高德等主流导航系统,解决“最后100米”引导问题;三是商户入驻便捷化,商户只需线上提交证照和门店照片,48小时内即可完成核验上线。
提升服务“暖民心” 增强群众幸福指数
民生服务效率显著跃升。小程序上线以来实现了“三个大幅”,一是访问量大幅增长,首月突破1万次,当前日均访问超300次;二是寻厕效率大幅提升,平均耗时从15分钟降至3分钟,商圈周边寻厕投诉量明显下降;三是服务匹配度大幅提高,86%的用户通过地图快速找到修鞋、配钥匙等服务,把“15分钟生活圈”装进了居民的手机里。
群众满意度切实增强。平台收获了“三方好评”。一是市民自发点赞,留言涌现“现在补个衣服可方便多了”“再不怕找不到厕所了”等评价;二是小微商户受益,不少店主表示,“没想到藏在巷子里的小店还能被这么多顾客找到,多亏了这个地图”;三是社会媒体肯定,《湖北日报》《襄阳日报》分别以“一键直达生活服务网点”“便民地图让城市更有温度”进行了专题报道。
城市治理效能持续优化。取得了“三大成效”,一是推动服务资源科学布局,通过数据分析,在重点区域新增3920处公共停车泊位,动态设置64个便民疏导区域;二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,随着小程序应用普及,相关热线问询量显著减少;三是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,今年以来,通过“随手拍”功能已受理处置市民举报8412件。
民生小事就是治理大事,一张“小地图”,承载的是“为民服务”的大情怀。下一步,襄阳市城管执法委将继续紧扣群众需求,不断拓展服务场景,让数字化成果更好的惠及千家万户。(来源: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)





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60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