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“新时代好少年”张慧慧:校园“小戏骨” 传承“挑大梁”
在襄州区石桥镇,13岁的张慧慧有两个广为人知的标签:石桥镇第二初级中学的“尖子生”,能把豫剧唱活的“小穆桂英”。这个由奶奶用豫剧唱段哄大的乡村少女,从田埂上的跟唱孩童,成长为能担纲《秦雪梅》《穆桂英挂帅》等经典剧目的主角,更带着一群孩子让传统的豫剧在校园里焕发新彩。
作为2025年全国“新时代好少年”,她的故事里,藏着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相遇的生动答案。
田埂传韵,孩童迷上豫剧艺术
7月31日上午,在戏曲老师崔桂英的家中,张慧慧在崔桂英的指导下对着镜子调整《穆桂英挂帅》的亮相姿势——左腿微弓如满月,右手握枪稳如磐石,眼神里的英气与她稚嫩的脸庞形成奇妙的反差。这个如今能在舞台上从容演绎巾帼英雄的少女,七年前还只是跟着奶奶在田埂上哼唱豫剧的孩童。
在襄州区石桥镇,蜿蜒的唐河孕育出独特的南派豫剧文化,这里的人爱听戏,也爱唱戏,这里也是豫剧表演艺术家李喜华的家乡。
张慧慧的戏曲启蒙,藏在奶奶胡春梅的录音机里。在张慧慧小时候,奶奶经常一边干农活,一边用录音机播放《花木兰》《秦雪梅》等剧目。“奶奶的嗓子像裹了蜜,《抬花轿》里的‘府门外三声炮’一出口,我就忘了手里的麦穗。”张慧慧笑着说。2019年,黑龙小学开设豫剧兴趣班,省豫剧团退休演员崔桂英的一堂“花木兰”公开课,让她彻底迷上了这门艺术。
初学戏曲的日子充满挑战。为了练好《秦雪梅》里的水袖功,她每天放学后把床单系在胳膊上反复练习,直到肩膀被磨红;为了掌握《穆桂英挂帅》里的花枪绝技,练习第一个月时,她浑身被花枪杆打得青紫,硬是咬着牙没掉一滴泪。崔桂英至今记得,有次张慧慧练花枪时忍不住哭了,把枪扔在地上喊“再也不练了”,可没到十分钟,又捡起花枪说:“崔老师,您再教我一次,穆桂英不会认输的。”
这份执着让她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。2021年石桥镇第二届李喜华艺术节上,她饰演秦雪梅,精准的靠旗功和清亮的唱腔震撼全场;2024年襄州春晚,她主演的《秦雪梅》选段被观众称为“最具灵气的少年演绎”。
勤学善悟,让戏曲走进人们的生活
“还有一章就学完了,下个月就可以跟着崔老师一起练戏了。”7月30日上午,在家中自学初二数学的张慧慧说,暑假的第一个月,她计划把初二上学期的数学自学一遍,只有这样,开学后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学习即将中考的地理和生物科目,也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抽空练戏。
戏曲舞台上光芒万丈,背后是超乎常人的自律与坚持。多年来,张慧慧坚持每天早起压腿、踢腿,练基本功;课间十分钟,她会在教室角落默写古诗文;周末完成作业后,她还会通过手机视频,向崔桂英请教唱腔细节。她的学习成绩连续多年保持年级第一,多次荣获“三好学生”“学习榜样”等荣誉,奖状贴满了一面墙。
平衡两者的秘诀,藏在她的时间管理表上:课前坚持预习、化装时背英语单词、候场时做数学题、绑靠旗时复习课本知识……无论是练习侧翻身把腿摔得青紫,还是表演时头饰勒破头皮,她都从未放弃。“穆桂英带伤挂帅,我这点痛算什么?”她的话语里透着坚韧。
更难得的是,她经常义务教村里留守儿童学唱豫剧。节假日,她还跟着老师一起给养老院里的老人们表演节目。一次,她表演完《朝阳沟》,82岁的李爷爷拉着她的手说:“听着你们唱戏,我感觉我又回到年轻时听戏的时光。”这句话让她更加坚定:“传承不只是登台表演,更是让传统戏曲走进人们的生活。”
在她的带动下,黑龙小学600多名学生学会了做戏曲广播操。黑龙小学的学生余梓涵说:“慧慧姐姐教我们唱戏时,眼神很明亮,让我们也感受到一种美。”这种美的感染力,正是她作为“文化小使者”的独特魅力。
古韵新声,希望能登上更大的舞台
“传承戏曲不是守旧,要让年轻人在传统中找到共鸣,希望你能够继续努力,咱们顶峰相见。”这是襄阳籍戏曲演员刘冰对张慧慧的寄语,也成为她探索创新的起点。
为了让学弟学妹理解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家国情怀,她把故事和同学们感兴趣的课本剧相结合;她还和老师一起创作《古诗新唱》,用豫剧唱腔演绎《静夜思》《春晓》,让同学们在哼唱中记住了古诗词。“传统不是老古董,是能和我们对话的朋友。”张慧慧说出了她的感悟。
“我希望能登上更大的舞台,以更新颖的方式演绎豫剧,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。”张慧慧说,她期待带着奶奶登上更大的舞台,也时刻谨记着偶像刘冰的那句“顶峰相见”。
张慧慧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。她说:“豫剧讲究‘刚柔相济’,我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节奏中找到自己的韵律。”高考后梦想报考戏曲专业院校,同时兼顾文化课学习。
从唐河畔的乡村戏台到聚光灯下,从懵懂学戏的孩童到带动一方的文化使者,张慧慧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少年的担当。当她穿着戏服站在阳光下,那身绣着梅花的戏袍仿佛开在了青春的沃土上——古老的艺术因少年的热爱而鲜活,少年的成长因文化的滋养而厚重。这,正是新时代好少年最动人的模样。(来源:襄阳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