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调解诗人”易守银:巧解乡邻“千千结”
在谷城县,有这样一位“诗人”,10余年来写下500多首打油诗,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诗句解开了邻里心结,化解矛盾纠纷千余件,在田间地头口口相传,成了涵养乡风文明的“活教材”。他就是石花镇殷畈村治保主任、驻村辅警易守银,一位用“土味”诗句点亮乡村文明的“调解诗人”。
打油诗化解矛盾纠纷
2014年10月,易守银被推选为村治保主任。从此,他便钻到村里的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里。殷畈村是石花镇人口第一大村,常住人口5000多人,上任后的易守银,每日巡村,雷打不动,像熟悉自家田块一样,摸清了每户村民的“脾性”。
2016年秋季某天晌午,村民小涂一头撞进村委会,脸涨得通红:“易主任,快!我妈和我媳妇要打起来了!”
易守银拔腿就赶往事发地。
院子里,婆媳俩哭着、拉扯着,摔坏的碗碟散落一地。易守银分开两人,搬来小板凳,当起了“听众”,听婆媳各自倾诉委屈。
弄清楚缘由后,易守银当起了“和事佬”,从夫妻情谊来之不易,说到婆媳要换位思考,最后说到家庭和睦……经过三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,终让两人将泪水化为拥抱。
调解成功,归家途中,易守银掏出随身的小本子,写下:“夫妻本来前世缘,今生才能来相见。一言不合就打骂,人生过得一定差……有情有理又有心,握手言和过一生。”
“一个大疙瘩解开了,总得留点念想。”那一刻,易守银决定,往后每化解一桩矛盾,就用一首通俗好记的打油诗,定格那份来之不易的和解。
在村委会的调解室,墙边的柜子上,十几本厚厚的登记簿码放整齐。里面不仅详录案情,更誊抄着一首首诗。
“打油诗好记,能把事理讲透。就算哪天我不干了,这些‘打油诗’还能给后来的干部、乡亲们提个醒。”易守银说,打油诗虽土味儿浓,却句句说到群众心坎里。
“修路为了老百姓,莫让利益熏了心。拦路之前想一想,脚下无路怎么闯?”10余年来,从夫妻拌嘴到债务纠纷,从宅基地争议到家庭养老,500余首“打油诗”,如同500多剂“解忧方”,藏着“退一步”的智慧、“让三分”的豁达,悄然化解了千余件矛盾纠纷。
真情牵回远方人
8月4日,殷畈村的乡间小路上,易守银骑着沾满泥土的摩托车轻快地驶过,他此行的目的是去看看从缅甸回来的青年小郭。
2019年,小郭撇下幼子,怀揣“淘金梦”偷渡缅甸,不料深陷泥潭,靠欺骗亲人度日。2020年,小郭的爷爷老泪纵横地找到易守银,希望他劝说孙子回家。那绝望的眼神,刺痛了易守银的心。虽素未谋面,他仍千方百计加上小郭微信,劝说他早日回来。
起初,苦口婆心的劝解如石沉大海,易守银急了,他成了小郭家的常客,孩子发烧、爷爷生病、母亲在工地佝偻的身影、父亲在泥塘里挖藕的艰辛,都被他用手机一一记录。一段段视频穿越千里,敲开了小郭的心扉。
2023年5月24日,小郭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。
“自认缅甸像天堂,到了才知是妄想。政府呼唤把家归,重启人生挺胸膛……”易守银写下的打油诗,成为村里警示年轻人的“醒世诗”。
诗育文明新风尚
如今,“调解诗人”的名声早已飞出殷畈。邻村和镇上的领导也会邀请易守银带着他的“诗”去化解“老矛盾”,攻克“硬骨头”。
石花镇白家堰村,村民老赵不满自家旱厕和猪圈被拆除,连续上访多年。
7月29日,作为镇“乡村说事评理团”成员的易守银来到白家堰村。耐心听完老赵积压多年的心声,易守银耐心与他沟通,讲清事情利弊。两小时后,老赵主动签下了调解协议。
易守银的小本上又添新篇:“拆了猪圈旱厕所,就像捅了马蜂窝……乡村振兴为民生,多些理解那才行。”
“易主任的诗在理,为了村里好,我配合!”老赵说。
这些年,易守银的诗早已跳出“调解工具”的范畴,宣传起了移风易俗。用“赡养老人是本分,莫等子欲养不待”劝孝,用“红白喜事别攀比,省钱办事更风光”刹住铺张浪费,用“在外别忘家乡好,守法诚信走四方”提醒在外乡亲要诚实守信。他的诗像春雨,潜移默化地涵养着文明乡风。
“小事不出村,矛盾不上交,邻里更和谐。”易守银用500多首诗证明,乡风文明不是喊出来的,是用真心换来的,是用真情写出来的。在乡间地头,这些带着泥土香的诗句,正化作文明的种子,生根发芽,让乡村更和美,让日子更舒心。(来源: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陈渊 毕成虎)